
中西文明互鉴(十二)翻译:中国古诗翻译的可能、不可能和多种可能
时间:2025-05-21 来源:麻豆视频 浏览量:
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韵律与意境在跨语言转换中面临天然的困难。当《春江花月夜》的潮水漫过语言边界,张若虚的星辰便坠入译本的漩涡,原诗之美必然经历解构与重组——有的译者在英语十四行诗的拱廊下重构“皎皎空中孤月轮”的禅寂,有的译者用法语联绵句的绸缎包裹“江潭落月复西斜”的叹息。
翻译的困境体现出一种错位:汉语的意象留白难以嵌入西方语言的框架,声调韵律在字母文字的线性书写中逐渐消隐。但那些“不可译”的裂隙里,正涌动着生生不息的韵律——译者在词语间隙填补文化语境的沟壑,通过语法重构恢复诗意的流动性。如同两条江河在入海口相拥,每一次翻译都是结构与灵动的隐秘对话,让原作的魂魄在异质语言中裂变出璀璨星云。
在本课程的第十二讲中,我们将与吕如羽老师一起感受翻译诗歌的魅力,探索跨越语言边界的可能。
教师简介
吕如羽,麻豆视频 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讲师,研究方向包括法国汉学、翻译理论、法国文学批评等,发表论文多篇;从事法国文学翻译工作多年,出版译著四部,凭借《退稿图书馆》获第十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新人奖。
内容简介
中国古典诗歌有其特殊的形式和内容,在另一种语言之中再现诗歌原文的意趣似乎是不可能之事。然而事实上,一直以来,中国古诗又在不断地经历翻译,在他国语言之中展示着其独特的风貌。这一悖论吸引着我们的目光。中国古诗外译既涉及了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译者的个体选择,又关乎语言与语言、文学与文学之间在本质上的区隔和沟通。我们将以《春江花月夜》的多种英语、法语译本为例,探讨中国古诗翻译所包含的诸多维度,将同一首诗的不同译本相互比照、层层重叠,从而共同探寻原作在异域的“生命延续”与更为广阔的空间。
课程信息
时间:5月23日(周五)16:00-17:30
地点:立德楼603
预习文献
保罗·利科:《一种摆渡:翻译不可译》,收于《保罗·利科论翻译》,pp. 97-109。
文案 | 金一舟
海报 |媒体与信息中心 罗文俊
排版 | 媒体与信息中心 樊颖